專題 : 徒手矯正脊椎骨減病痛

財團法人 台灣發展研究院傳統醫學暨科技研究所—

研究員兼脊骨神經科學研究中心主任 林志商博士

 

  骨骼和肌肉是支撐身體的主要架構,而最重要的部份則是頭骨、脊椎骨和胸(背)骨,頸椎上項人體的運作控制中樞-一大腦(頭骨)、下坐骰骨(骨盆)及連結的雙腿骨,胸骨保護著心臟、肝臟;肺臟、腎臟、胰臟、脾臟、胃腸等器官,骨盆則保護傳宗接代的生殖系統和泌尿系統。

 

 

  控制人體運作訊號傳遞的中樞神經,則是由上直下隱藏於脊椎骨的(內腔)中心,而旁枝分佈的神經,則由每一椎節骨間橫向而出,構成一個綜橫交錯,細緻而緊密的神經網路,控制著人體的行為和動作。

 

  「Chiro-Osteopathy」是個複合名詞,來自於「Chiropractic」(脊椎按摩療法)和「Osteopathy」(骨療法),而Chiropractic則源出於希臘文「Cheir」與「PraktikiS」這兩個單語,意指「手與執行」,也就是利用雙手為病人治療,而以脊椎和骨骼矯正為主,行家稱為「脊骨神經療法」。

 

  所謂「脊骨神經徒手療法」(Chiro-Osteopathy)或稱(Manual Therapy) 指脊骨神經科醫師或整脊師利用雙手調整病患的脊椎和骨骼,促進神經的正常傳導,使肌肉和骨骼系統功能恢復正常,或為減輕疲勞,減少疾病之發生,降低勞損的風險,則精神飽滿,身體健康強壯。因此,一個人若身體突然出現酸、麻、腫、脹和痛,就要找「脊骨神經科醫師或整脊師」檢查,以確定是否因脊椎歪斜,或神經被壓到而引起不適,盡快加以治療。

 

  徒手治療醫學悠久;徒手治療(Manual Therapy) 指的是用雙手調整人的脊椎和骨骼,使肌肉骨骼系統恢復正常,在姿態(無論動或靜態)平衡時,身體能獲得最大的活動力而不覺得疼痛。一般上,用徒手治療病人者都被稱為整脊師,簡稱DC.徒手治療醫學的歷史悠久,早在4000年前的中國和泰國就使用徒手醫學,古埃及也曾用手治療受傷的疾病。現代醫學之父希波克來斯(Dr.HippOCrateS)也曾利用徒手醫學手法治病,特別是牽引和杠杆技術治療脊椎畸形。徒手治療和應用儀器治療,如美國新式脊椎矯正術(A.M.C.T)有所不同。徒手可直接感應病人的身體狀況,及時作出調整,但儀器有時無法完全準確測出病人的情況,這是使用儀器的缺點。

 

  脊椎又稱背骨或脊柱,由上而下依序稱頸椎、胸椎、腰椎、荐椎及尾椎等數個部分組成。脊椎的前後呈現出和緩的雙S生理曲線,除了在站立和坐著時支撐上身的重量,還能向前後左右作出彎曲、伸展及扭轉的動作,更能化解行走時所產生的運動衝擊力,降低對腦部的傷害。姿勢不良的人由於重心偏離,所以腰部的肌肉經常處於緊繃狀態,容易產生腰肌勞損和腰痛。

 

  「脊骨神經療法」的原理;在於支撐身體的脊椎骨的位置及結構之正確,則在脊髓腔中的脊髓神經對於大腦與身體各部位組織、器官間的訊息傳遞就沒有障礙,身體便能維持平衡狀態。如果脊椎位置改變而壓迫神經,身體狀態失去平衡,身體即不適。有些胖子長期頂著大肚腩,腰骨承擔的壓力很重,長期下來容易腰痛,但因已習慣而不覺得痛。久而久之,這些人就會覺得身體的一些部位不舒服,如膝蓋疼痛及雙腳無力走動等。這些症狀都是身體發出的警訊,要對症下藥。

 

  肌肉緊繃易腰痛;從生活中的細節可看出一個人的脊椎有沒有錯位或變形。例如雙腳並立,只要其中一隻腳較另一隻腳短,就表示短腳的那邊脊椎錯位。或站立時肩膀歪了一邊,表示胸椎歪了一邊。通常,左肩斜了就是右胸椎歪了,右肩斜了則是左胸椎歪了。

 

  有些人講話時,嘴巴會歪了一點或一邊,這是高位頸椎的神經受到壓迫所致,長期下去會引發頸椎疾病。頸椎在脊柱是很重要的一個區域,是脊骨神經學科醫師和整脊師最重視的部位,它的功能是支持頭顱及提供日常生活的機械活動。當頸椎功能異常時,就會產生各種頭部、頸部和上肢的不適症狀,如頭暈、頭痛、頭脹、頭肩緊繃、手臂痠麻、痺痛、眼花或視力不清等狀況,尤其是長期性偏頭痛,長期失眠症等。

 

  長期腰痛影響臟俯功能;長期腰痛顯示下胸椎和上腰椎有問題,會影響臟俯的功能,使腸胃的吸收和蠕動功能受影響。另外,要檢查自己是否有坐骨神經痛,只要把單腳抬起,雙手抱膝,下額頂在膝蓋上,如果可以做到這個動作,表示神經沒有受壓迫,並沒有患上坐骨神經痛。相反的,就要進一步檢查確定病因。

 

  檢查坐骨神經痛;坐骨神經是經由腰椎第四、第五對及骶椎的第二、第三對神經組合而成神經束。這神經束受壓而引起的痛楚、麻痺及肌肉功能失調才稱為「坐骨神經痛」尤其是灼熱痛。「骨刺」是另一個被濫用的名詞;骨刺的形成是骨節的骨質疏鬆成自然退化的一個現象。當關節功能及結構失調時,關節承受壓力便出現不平衡,在承受壓力多的地方吸收多量的鈣質,甚至影響到附近的軟組織纖維也被鈣化而漸漸形成骨刺。脊椎間的骨刺或椎間盤突出,有時會壓迫到椎間孔中的脊椎神經根、血管及軟組織,造成不同程度的痛楚及痺痛。

 

  臨床症狀顯示;

1、頭痛、偏頭痛、頸頭痛、頸行性高血壓、長期失眠、視覺功能差或弱視等,多為高位頸椎病變引起的。

2、頸肩僵硬、手臂麻痺、酸疼、胸悶痛、五十肩痛、肩肘腕傳導痛等,多為下頸椎合上背椎病變引致。

3、下背痛、腰閃急痛、慢性腰酸疼、脊椎側彎等多發生於中、下胸椎和腰椎病變,尤以腰椎間盤突出,為明顯於下腰椎和骨盆骨連結部份。

4、下腰椎和骨盆腔的骶骨部份的配對神經如被壓迫時,則會導致膀胱功能失常引起頻尿、急尿或尿失禁,多發生於女性。

5、其他如網球肘、乒乓球腕、腕隧道綜合群症,高爾夫綜合症皆可治療。

6、長短腳、X型腿、0型腿亦可即時矯正之。

 

  「脊骨神經學科醫師或整脊師」在進行療程時的注意事項;包括引導病人全身放鬆、一次只可以動一個關節、一次恢復一個關節的動作、伸展的動作不要大過於對側末影響處的關節等。禁忌;一些不適合徒手治療,如頸椎的椎動脈異常、風濕關節炎、感染性關節炎和骨質疏鬆症、心臟病患、洗腎病患,嚴重性糖尿病患、唐氏症、近半年內胸腹開刀者、精神宮能疾病等患者。影響徒手治療的因素;包括患者的年齡、身體和精神健康狀況:「脊骨神經科學醫師和整脊師」的體能和技術、治療經驗、地點,治療前應了解先前的治療和目前的治療狀況,以及選擇適合的輔助工具或儀器設備。

 

  結論:只要支撐身體脊椎骨的位置及骨骼結構正確,身體便能維持平衡狀態。如果脊椎位置改變而壓迫神經,身體及神經狀態便失去平衡,造成身體不適。

 

 

  「脊椎,骨骼,神經綜合保養」之概念,則是像汽車須作定期保養般的定期作「脊骨調正或矯正」,把錯位、移位之骨位的椎節、骨節復位、才不致於壓迫神經,引發疾病。脊椎骨節 走位的原因不離平常的姿勢不良,運動傷害、拉傷或意外所造成。因此,筆者在此建議,每個人「每兩個月」內應作「脊骨神經綜合保養」一次,確保脊椎與骨骼各節正位和神經平衡狀態;,則身體永保安康。

 

book365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綁腳健康家族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