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一>周×健先生 年51歲 職業:營造工程
(症狀)
右腰痛、右背痛、肩(左)五十肩、肩(右)凍結肩、鼻竇炎、咳嗽、扁桃腺炎、失眠症
(檢查)長短腳(約2公分)左長右短
(1)左股關節外轉外旋角度大。
(2)右股關節外轉外旋角度大。
(3)左骨盆較高、前捻。
(4)右骨盆水平移動。
(判別腳型)LO型
(矯正順序)
(1)以LO型來做股關節矯正,再做布座墊矯正,而布座墊的高度,依患者脊椎的柔軟度而有高低差之區別,同時依患者症狀之不同,而有所差異。
*布座墊矯正時間:約20分鐘
*再以陶枕墊腰矯正:約20分鐘
(2)陶枕墊腰矯正的動作結束後,再依標準動作取出陶枕,並讓患者休息約10分鐘。
(3)起身時,讓患者依型別<LO型>的方向及方式來起身,並正坐。再依序加強腰椎前彎及矯正肩關節<左、右>的內轉調整。
(4)以LO型做坐椅矯正(椅子矯正法)。
(5)依型別<LO型>來練習屈伸矯正運動。
通常在為患者做正式的矯正前,會有以下幾點的重點說明:
(1)解說:簡單說明礒谷療法的理論
(2)說明:分析患者的目前症狀及脊椎的傷害程度、疾病發生原因
(3)教學:矯正前之簡易教學,因內容一致,故後續簡略說明
(改善情況)
(1)第1次矯正之後,立刻改善右腰痛、右背痛。
(2)第2~6次矯正後,改善五十肩、凍結肩之症狀。
(3)持續矯正後,改善睡眠。
(4)持續矯正後,改善鼻竇炎、支氣管炎(咳嗽)。
(5)改善體質,逐步恢復健康。
患者目前已經可以應用礒谷療法之「自我矯正保健」及「日常的矯正運動」來維持健康。是一個成功的案例。
(總結)
患者矯正的成功與否,有以下幾點供大家參考與分享。
(1)專業的矯正。
(2)患者本身認同礒谷理論,並加以學習。
(3)患者應努力學習自我矯正運動,以使處理簡易突發的狀況。
(4)將矯正運動融入日常生活中,並努力加以實施。
※※※ ※※※ ※※※
案例<二>葉×蘭女士 年65歲 職業:家管
(症狀)
婦科疾病(已開刀)、頻尿(量少、夜尿)、解便不順、腰痛、右骶髂關節痛、右大腿外側神經痛、胸悶(痛)、呼吸不全、頭暈(眩)(痛)、耳鳴、失眠、視力模糊、記憶力減退、手腳冰冷(畏寒)、無法排汗、虛弱體質、左、右肩頸酸僵硬、左肩關節脫臼、左右膝酸痛無力
(外型)
身體浮腫、水桶腰
(習慣動作)
(1)盤坐禪修約18~19年
(2)練習瑜伽運動10餘年
(檢查)
(1)左右腳幾近等長。
(2)左股關節外轉外旋角度大。
(3)右股關節外轉外旋角度大。
(4)左右骨盆等高,但左骨盤前捻、右骨盆水平移動。
(5)腰椎L型彎曲。
(6)胸椎12節至第1節胸椎骨節呈左、右交叉之現象(胸椎至頸椎呈扭轉)。
(7)胸骨10節至第1節胸骨呈前後高低起伏、左右亦高低起伏。
(8)左右股關節、左右骨盆不穩定、肌肉柔弱。
(9)腰椎不穩定、長期後彎、且有彎曲扭轉之現象。
(原因)
(1)股關節不穩定,係左右角度差異所引起,當長短腳形成時,肌肉容易緊繃、酸痛,導致姿勢長期不正確而養成習慣。(肌肉柔弱係缺乏運動)
(2)酸痛長期發生,尋找瑜伽運動來解除,卻因運動方式及角度不正確,讓身體情況更加惡化,當中樞神經障礙出現時,疾病即容易產生。
(3)酸痛與疾病求醫無效後,遂尋求宗教的靈修,如禪坐、盤腿的角度,對骨盆、股關節、脊椎的傷害更深,而衍生出上述(1)~(9)點的狀況。
(判別腳型)LO型
(矯正順序)
與案例<一>相同,因型別相同,故矯正順序與過程雷同,教學內容亦同,不重複敘述。
(改善情況)
(1)第一次矯正後,即刻改善胸椎1~12節錯置及扭轉的現象,並改善支氣管
症狀。(調整每一階段20分鐘,皆可達到礒谷的要求)
(2)第二~三次矯正,呼吸系統症狀改善。
(3)第三~六次矯正,腰椎前彎改善、解便、頻尿、腰痛等諸症改善(腰圍逐漸改善)。
(4)第七~n次矯正,循環系統症狀改善(手腳冰冷畏寒)且正常排汗。
(5)持續矯正,失眠症狀改善及諸症(頭痛、耳鳴、記憶力)。
(6)改善體質、恢復健康。
※骨髂歪斜引起力學酸痛部位,因於矯正動作中逐步改善,故不一一列舉!
(總結)
由於案例<二>葉×蘭女士的症狀,屬於LO型之第三期之複雜症狀,定位為“重症”,通常類似此類患者,均需長期矯正與保健,礒谷的療效才會逐漸出現,但她很特別,在短短的幾次矯正後,即有明顯的變化及顯著的進步。
經側面的觀察與交談中所瞭解,其進步神速的原因大略如下:
(1)接受專業矯正。
(2)認真研習礒谷理論,並學習「自我矯正保健課程」。
(3)每週至少實施3~5次自我矯正運動。
(4)改善生活習慣與運動(禪坐、瑜伽)方式。
(5)學習簡易處理突發或復發狀況。
(6)使用工具書「礒谷療法力學療法系列叢書」學習「日常自我矯正運動」,並於日常生活靈活運用,避免傷害。
經專業的矯正及其自動自發的精神,認真學習的態度,徹底執行的毅力,使葉×蘭女士成功重新找回身體的健康!在此特別祝福她!
礒谷療法的矯正,以目前臨床的實際操作,共有1-6項,合為壹套。除了較專業的判別與矯正之外,其餘幾項係為了充實整套矯正,內容所加強的因其做法較一致,故不在案例中重複敘述,以下僅提供臨床做法及階段的論述。
(1)解說
當初來的患者進入礒谷療法的世界時,通常都會簡單說明礒谷理論,藉由理論來了解身體因長短腳所造成的脊椎彎曲、身體出現酸痛或產生疾病,經由矯正促使症狀緩和或改善體質、增強免疫力,而得到健康,專業矯正及加上“自我矯正運動”課以外,最重要的是「綁腳睡覺」。
理論與概念經由簡單說明,再視患者的意願,是否願意接受挑戰,戰勝病魔、創造健康,端視個人的觀念、態度與毅力,如接受挑戰,再進行下一矯正動作。
(2)說明
檢查股關節外轉角度差異後,在實施專業矯正前,通常都會且必須針對狀況做一番簡略說明,使患者了解其自己的身體狀況及酸痛、疾病發生的原因。其內容包括左右股關節角度的差異,如何影響骨盆及薦椎,繼而影響脊椎(脊柱)的彎曲、傾斜(其中又分為腰椎、胸椎、頸椎、胸骨、鎖骨、肩胛骨或肩關節)或扭轉,其傷害程度及如何造成神經障礙,導致疾病的發生或身體因力學歪斜而引起的肌肉酸痛。
說明的過程及內容可讓患者更進一步了解自身的健康狀況及酸痛或疾病發生的原因。
同時也可了解礒谷矯正的做法及用意為何,如此更加可以知道矯正運動的效用及“日常生活矯正動作”的意義。
此部份亦可與下一階段的教學內容相互連結。
(3)教學
第一階段的簡易教學是利用在專業矯正動作前,同時教學。
(內容)
(1)依型別,教導患者個人練習自我抱膝運動。
(2)學習墊腰。
(3)依型別之動作練習起身、練習正坐。
(4)因矯正而引起身體不適時,或腰痛之處理方法。
(5)練習綁腳(三條綁帶)動作及拆除順序。
(6)練習屈伸矯正運動。
(7)「日常生活矯正運動」須視患者的矯正反應及其學習的態度,逐步加入課程或加強要求練習(有階段性)。
以上簡易教學內容,均需搭配「礒谷式力學療法」之系列工具書配合使用,依矯正的進度及症狀的改善,有順序且階段性引導患者進入理論之中,以便促使其深入了解並靈活運用。
(4)症狀反應處理
依個人的臨床經驗、症狀反應可分為以下部份:
(矯正過程的反應)
(1)剛接觸礒谷療法的人,通常他們接受此療法的理論及矯正手法,書籍也看了(但通常只看過一遍),初期調整尚無法進入狀況及了解礒谷療法真義(精髓),通常調整後,習慣動作很容易恢復,造成症狀復發,而來電詢問發生原因及如何解除症狀或緩解,因此過去,都是必須在電話中,迅速教導其處理之方法及如何改變自己的生活習慣,所耗費的時間與金錢,很難估計且成效不大。
(2)自從改變做法,加入簡易教學課程,內容就是功課,來迫使他們自動自發去看書,目前此種狀況改善許多,幾近九成。
※※※ ※※※ ※※※
案例<三>失敗案例
林×君女士 年50歲 職業:主管
(症狀)
右腰痛、右背痛、左右肩頸僵硬(酸痛)、腰椎酸痛、腹痛(不明)、頭痛(暈、眩)、失眠、視力模糊、呼吸不全、心律不整、手腳冰冷(肺部疑似纖維化)、長期駝背、左右手麻木感、骨質疏鬆、出現鬱症(憂鬱症)。
(檢查)與案例<一>同
(判別腳型)LO型
(矯正順序)與案例<一>同
因屬失敗案例,且檢查、判別、矯正均與案例<一>相同,故省略詳述。
(失敗案例)
患者初期矯正,症狀即有明顯改善,依序為:
(1)改善酸痛症狀(因力學歪斜引起之症狀)
(2)改善呼吸系統及循環系統(呼吸不全、心律不整、手腳冰冷)
(3)改善睡眠(頭痛、暈眩)
(4)改善左右手麻木感(神經障礙)
(5)改善精神狀態
初期矯正,患者皆能遵守矯正師的叮囑,綁腳睡覺、學習「自我矯正運動保健」等,因此進步神速!
過一段時間後,因不明原因中斷矯正,且未能遵守礒谷療法最基本的要求--綁腳睡覺,更不用談用「自我矯正運動保健」來維持健康!導致症狀復發,引起身體不適!
因此再度前來矯正,只要經過連續矯正2~3次,症狀即可緩解、改善。但依舊斷斷續續,矯正的療效無法持續連貫維持或根除。但可喜的是呼吸系統與循環系統的症狀完全改善。(目前已無復發)
碰到這個案例,對矯正師來說會有挫折感!
因此利用機會與此患者交談,得知其個人對礒谷療法的調整及療效非常肯定與認同,但基於種種原因,許多程序與動作無法完全落實(例如綁腳、自我矯正運動),更別提「日常生活矯正動作」了。
症狀依腰痛、背痛(力學歪斜引起之症狀)→睡眠→麻木(神經)→精神→持續發生。形成惡性循環。
期間中斷矯正,甚至曾長達4~5個月,目前其本人亦表明立場與態度,由於療程對她的身體狀況有幫助,但她自己無法進階學習,致療效無法持續,症狀無法根除。
但只要她身體不舒服時,前來矯正,症狀立刻緩解、改善,所以希望矯正師(調整師)及礒谷療法給她時間學習、成長,相信日後定能根治現有的症狀,重新營造身體的健康!
礒谷療法的矯正以及對療效的成果要求,通常可達九成以上,可是對於案例〈三〉的情況,由於無法持續療程,導致學習成效不加,如此的患者我們仍然不會放棄,期待不久的將來,可以利用礒谷療法幫助她恢復身體健康!繼而推廣礒谷療法使更多患者都可以受惠!
因上述的情況,矯正無法持續,導致症狀無法根治,因此矯正師(調整師)將他的療程,定位“保健”矯正,在臨床矯正的案例中屬“失敗案例”,希望在此提出,可供患者與矯正師雙方彼此分享與瞭解,讓“初階者”個個都是成功案例!
※此篇由黃清良老師將其多年的寶貴臨床矯正經驗,特別提供給大家分享與參考,在此特別感 謝黃 老師!